奥义思网站建设-www.aooly.com
奥义思坚信质量高于产量
我们的团队自成立以来,秉承着质量是衡量价值最重要标准的理念,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数字产品。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瑕疵而一蹴而就,体现的不仅是我们对品质的苛求,也是对客户以及产品负责的态度。
马上联系我们,让天才的设计师帮您实现这一切。

    与美国在线纠缠不清 微软在线度过蹉跎时光

      1994年11月的一 天,美国在线高管泰德·里昂西斯主持了一场针对微软的誓师大会,当时,他合成了一个《侏罗纪公园》式的视频资料,播给员工们看。在霸王龙发出撕心裂肺的吼 叫声后,他对台下的员工说,微软就是恐龙,美国在线要进行斗志昂扬的战斗,避免成为霸王龙的点心。

       

      “网络空间的蟑螂”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在线曾转着圈地伺候科莫多、苹果、雅达利等早期的电脑公司,为它们的客户提供上网服务,它被人称为“网络空间的蟑螂”,意思是说其生命力顽强。

       

      时来运转。1992年3月19日,美国在线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举办了欢庆宴,在香槟酒喷出的泡沫里,后来成为公司CEO的凯斯,站 在椅子上向所有员工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多年来在不断的磨难中仍能支持公司,他眼角湿润地表示,这一天是有纪念意义的好日子,并希望这是未来许多好日子中的 一个。

       

      好日子似乎真的接踵而来,曾同盖茨共同创建微软的保罗·G·艾伦准备投资美国在线,很有投资眼光的艾伦甚至在美国在线上市前,就大肆搜罗其原始股。

       

      艾伦对美国在线的青睐起初得到了凯斯的积极回应,凯斯把他视为潜在的重要盟友,凯斯曾说,如果自己必须列出一个能够接受的投资者名单,艾伦肯定会名列前矛。

       

      此时艾伦虽然已经离开了微软,但仍是微软的第二大股东,而且是董事会成员。美国在线一方面希望艾伦投资,另一方面也担心艾伦是盖茨派来的内线。凯斯对艾伦表示,如果他留在微软董事会,美国在线就不可能考虑任何合作方案。

       

      微软以往针对合作伙伴的强势做法,让美国在线疑心重重。但艾伦并不想离开微软董事会,会谈持续了三个月,没有结果。艾伦希望能掌控美国在线未来发展方向,但凯斯打算让他仅仅成为众多投资者中的一个,当然他可以是一个比较大的股东。

       

      作家卡拉·斯威舍在《美国在线》中称,凯斯希望艾伦签订一份保证书,承诺不会在谈判期间购买超过20%的美国在线股票。艾伦断然拒绝,他认为凯 斯不重视自己,他决定通过持续收购股票来控制美国在线。艾伦说:“这是在美国,我想买下美国在线,就一定能做到,有什么问题吗?”

       

      美国在线的董事会坚定地站在凯斯背后,拒绝艾伦的入主,时任董事会主席的詹姆斯·基姆锡把富有的艾伦视为一个反社会者,认为他是个危险的人物。

       

      面对弱小但蓬勃发展的美国在线,艾伦只是众多觊觎者之一,在他图谋入主美国在线的时候,他的老搭档盖茨也盯上了美国在线。

       

      “其实,早在互联网泡沫成形之前,微软就曾经对美国在线产生过巨大兴趣。他们1995年推出的MSN(微软在线)服务根本就是当时美国在线的翻版。”市场分析师John C. Dvorak曾这样回忆微软在线业务的起始。

       

      不欢而散的谈判

      当时,微软财力已经比较雄厚,盖茨决定买一家网络公司,以此为基础,开始微软自己的在线业务,其目标也是美国在线。

       

      微软代表不知道艾伦正在对美国在线步步紧逼,正被艾伦的“不怀好意”弄得焦头烂额的凯斯称:如果微软真想与美国在线合作,就拿出诚意,提出让人心服的理由。他的潜台词是美国在线可不想瞎耽误功夫,更不想让微软探营。

       

      会谈中,美国在线质疑微软两位创始人的接踵而来是否存在着阴谋,微软方面则解释说艾伦的事与微软无关。

       

      微软代表曾回忆艾伦的介入把美国在线和微软都逼疯了,因为这让美国在线形成很强的抵触心理,它固执地认为艾伦和盖茨之间有什么交易,要暗算美国在线。微软代表曾感慨,如果没有艾伦插手,微软可能已完成对美国在线的并购。

       

      微软代表决定赶在美国在线与艾伦摊牌前安排盖茨与凯斯会面。此时的盖茨也许小瞧了凯斯这个未来的重要对手,他认为凯斯在艾伦的逼迫下无路可走,因而准备给凯斯施加压力。

       

      “我可以买下你股份的20%,也可以买下全部。我还可以亲自操刀,把你(的公司)送上西天。”1993年5月,盖茨在与美国在线首席执行官凯斯 首次会面时这样说。身处微软没有窗户的会议室,听着盖茨咄咄逼人的话语,看起来有些稚气、脸庞圆圆的凯斯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向自己袭来。

       

      美国杰出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当面指责别人,这只会造成对方顽强的反抗。”凯斯面对在硅谷呼风唤雨的盖茨,毫不畏惧地回击,称他们不 打算出售自己的公司。第一次会谈不欢而散,但后来双方缓和了气氛,接着谈。凯斯提出了他们可以帮微软经营在线业务。但微软认为凯斯这是缓兵之计,意图了解 微软的构思,拖住微软的后腿,迟滞微软进军在线业务的步伐。

       

      微软提出以各占50%的股份方式建立合资项目时,凯斯害怕微软通过此举摸清在线业务,然后一脚把自己踢开。

       

      局面有些胶着,出现了“麻杆儿打狼两头怕”的局面。正所谓,“不怕隔山离海,就怕隔情离心”。

       

      最后,微软摊牌了。微软谈判代表西格曼告诉美国在线,这次是微软不想在谈判上瞎耽误功夫了,他们计划以2.7亿美元买下美国在线,其它合作方式免谈。

       

      球踢到美国在线一方,董事会为此吵成了一锅粥。董事会主席基姆锡忧心忡忡地表示,不知道互联网泡沫什么时候会破灭,所以应该及早考虑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他建议卖掉公司。这是1993年,他忧虑的互联网泡沫其实要在7年后才会爆裂。

       

      凯斯则反对卖掉公司,他称美国在线还没有正式登上互联网大戏台,华丽演出还没有全面开始。

       

      大家意见相持不下,最后董事们决定投票。起初,赞成与反对票数相当,这时只剩下远在法国的一位董事的一票,这一票将决定美国在线的命运,其实也决定了未来互联网的走向,更决定了微软在线业务此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这是互联网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票。

       

      这位董事乘协和式飞机来参加会议,他与基姆锡过往甚密,大家一致认为他会站在基姆锡一边,同意将公司卖出。但他在投票前说,如果那帮富有的家伙那么着急地购买美国在线,证明它确实很值钱。因此他投下反对票。

       

      美国在线于是把微软两位创始人艾伦和盖茨统统拒之门外。不过,正如凯斯所担心的那样,微软已在内部开始培育自己的在线业务。

       

      微软祭出杀手锏

      在微软小心翼翼地对互联网进行探索的时候,互联网像裹挟泥沙的大潮滚滚而来,各种应用虽然带着各种缺陷,但得到迅速普及。许多互联网公司虽然没有清晰的商业盈利模式,但仍然在风险资本的强力支持下高速发展。这让盖茨既关注互联网,又看不清楚它的前景。

       

      盖茨曾回忆:“当时,我们还没有为公司制定出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策略。我们也没能预见到互联网作为一种学术和技术网络,会像今天这样发展成为一个 全球化的商贸网络。我们把精力集中在宽带的应用程序上,例如电视会议和录像点播。由于当时互联网传送数字信息的能力很有限,所以我们只把它当作前进路上的 一个小站。令我们惊奇的是,在它获得了广泛的临界物质后,一切都围绕着互联网协议联合起来了。”

       

      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说过:“对明天最缺乏准备的人,莫过于那些固执地相信自己知道明天是什么样的人。”

       

      在与美国在线进行过令人疲惫不堪的谈判后,盖茨表示不买了,微软要继续发展自己的相应业务。在线业务开始在微软缓慢地发展起来,这就是后来的微软在线(MSN)。

       

      “心去意难留,留下结怨仇。”进入微软准星的美国在线日子不会好过了。

       

      当时美国在线准备上一个大台阶,与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供应商通信公司TCI接洽,准备让对方成为自己的战略投资者,以便更好地利用其有线电视网,把在线业务送到全美的亿万家庭中。

       

      这种联姻无疑将很有威力,凯斯与TCI首席执行官约翰·马龙频繁接触,双方很快达成共识,并酝酿结成联盟。马龙曾有句名言:“我们同时追猎的兔子太多了。对自己能够同时完成的事情,我们过于雄心勃勃。”

       

      马龙在与美国在线接触时,也与微软联系。盖茨抓住机会向马龙展示了自己的在线计划。以微软当时的势力来看,与美国在线相比,显然微软的计划对马龙更有吸引力,于是他转而与盖茨达成协议。

       

      盖茨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准备封住美国在线的发展空间。而且微软准备在它即将发布的Windows 95中捆绑微软在线服务。微软表示:“我们会让人们在选择联网服务商时更容易作出决定。”

       

      凯斯闻讯后,马上与Compuserve和Prodigy公司联名进行控告,称微软要垄断在线服务市场。凯斯的理由是:“你去商店里买一部电话 机,机子里不会把电话公司给你事先设定好,你得自己选择你需要的电话公司。微软拥有85%的操作系统市场,它在操作系统里提供自己的在线服务,就像买来电 话机时就已定好了电话公司一样,这不利于竞争。”

       

      凯斯开始成为反对微软的代表性人物,他身穿卡其布军装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多家报刊上,他公开表示微软的经营战略对包括美国在线在内的互联网服务商形成了威胁,称美国司法部应该介入调查。

       

      在凯斯的鼓噪下,美国司法部果真审阅了微软的文档,查看其是否有不良举动。微软高管西格曼认为凯斯是在胡扯,称司法部的调查给微软平添了许多工 作量,给他们带去了压力。这是1995年,微软全面性的垄断优势还没有成型,美国司法部也不想过多地干涉微软的业务,对微软在线业务的审核不了了之。

      凯斯有些失落,但更多的是担忧,虽然微软在线业务刚刚起步,但捆绑是微软赢得市场的杀手锏,而且屡试不爽,看来美国在线也难逃厄运了。

       

      敌人伸来的橄榄枝

      好斗的美国在线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决定迎战。美国在线在举办誓师大会后,成立针对微软在线业务的“情报作战室”,收集其情报,研判其动向,并让一些员工扮演军事演习中的假想敌角色。

       

      然而在美国在线磨刀霍霍准备迎接最残酷的“战争”时,盖茨突然准备向美国在线伸出橄榄枝。原来这时,微软把打垮网景公司视为生死之战,全员总动员后,微软的战略重点发生了变化,微软希望美国在线使用的浏览器换成微软的IE。

       

      微软向美国在线放出准备合作的气球,美国在线的高管里昂西斯起初对之不屑一顾:“我们刚刚与微软在线争得你死我活,合作是根本不可能的。”

       

      美国在线认为同微软合作是与虎谋皮,他们认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与微软死掐的网景才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凯斯认为网景应该愿意同自己合作,与网景合作后,美国在线的数百万用户就会天天用到网景的浏览器,这样就会遏制微软的扩张。

       

      凯斯亲赴网景首席执行官巴克斯德尔的家中,共进晚餐,探讨美国在线与网景深度结盟的可能。但后者表示欢迎美国在线使用网景浏览器,但仍要收取数百万美元的使用费,而且要按照用户数量来收费,其他条件免谈。

       

      而微软则降低了姿态,派出代表连续向美国在线示好,盖茨曾说:“我为得到美国在线的生意锲而不舍。”美国在线最后勉强答应双方可以谈谈。

       

      微软代表首次登门的时候,美国在线门口的值班人员对他都很冷淡。会谈中,微软代表称美国在线可以免费使用微软的浏览器,而且愿意对自己的浏览器 做修改来满足对方的需求。接触之后,和微软谈判的美国在线高管感慨道:“看起来都是网景在我们这儿索取什么,而微软在向我们提供什么。”

       

      美国在线动心了,盖茨接着抛出一个对于美国在线来说是难以拒绝的馅饼:在微软当时Windows 95操作系统版本中加入一个注册美国在线服务的图标。盖茨此计划在微软在线部门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说这明显是一种“资敌”行为,它将抵消掉此前的 Windows 95对微软在线的捆绑功效。微软在线的一些高管和早期开发者,为了表示自己的愤懑心情而辞职。

       

      但此时,盖茨死磕网景到了“着魔”的地步,他力排众议,执意要送美国在线大礼包。凯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于是答应同微软合作。

       

      凯斯被盖茨邀请去参加微软举行的年度技术大会,并出席随后举行的记者发布会,在发布会上,盖茨一方面称微软仍将发展自己的在线业务,另一方面则恭维美国在线创造了最成功的大众上网服务模式,他为能让美国在线数百万用户使用微软的IE浏览器感到高兴。

       

      盖茨还主动招呼与凯斯合影,在闪光灯打亮的那一瞬间,凯斯有一丝眩晕,他可能有一种“今夕是何年”的感觉,因为不久前微软还和自己争得不可开交。凯斯后来直言不讳地说:“我从来没想到会跟盖茨站在一起,因为我们是宿敌,但是想到这样做对公司有利,我就做了。”

       

      华尔街认为,美国在线得到了一个大馅饼,而且其上升空间由此打开,笼罩在其头顶的微软阴云就此消散。微软与美国在线合作消息发布的当天,美国在线的股票就大涨15%。

       

      微软为打败网景付出了一笔沉重的代价,随后渔翁得利的美国在线并购了网景。

       

      挥舞的红布

      网景的核心产品是浏览器,但美国在线并不看重这个,因为在并购网景之前,美国在线已和微软达成了5年的协议,把微软的IE设为主浏览器。并购完 成后,凯斯在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专访时,像说绕口令般地说:“我们会继续把微软IE和美国在线结合在一起,因为我们想要让美国在线和Windows 结合在一起。”那美国在线并购网景的42亿美元岂不是白花了?当然不是,美国在线拥有了网景,就拥有了长期与微软讨价还价的资本。

       

      美国在线以网景浏览器为筹码,向微软施加压力,让其在在线业务上继续让步。此时的微软像着了魔一样,对网景残部继续“追杀”,以防他们东山再起。美国在线也把网景挥舞成斗牛士手中的红布,用它来刺激、挑逗对手。

       

      美国在线玩了5年后,最后以解散网景为条件,让微软支付给自己7.5亿美元的和解费用,并获得7年的免费授权,继续使用其浏览器。

       

      钱财的损失也许还在其次,在与美国在线的纠缠中,微软失去了在线业务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本文作者姜洪军,文章摘自《十年蹉跎:微软王朝危机》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

       

      尾灯战略的危险

      “在雾中驾驶时,跟着前车的尾灯行路会容易很多。‘尾灯'战略的危险在于,一旦赶上并超过了前车,就没有尾灯可以导航,失去了找到新方向的信心 与能力。”在英特尔前任首席执行官安迪·格鲁夫的眼里,做一个追随者是没有前途的。“早早行动的公司正是将来能够影响工业结构、制定游戏规则的公司。只有 早早行动,才有希望争取未来的胜利。”

       

      不幸的是,微软在线业务在将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采取的就是尾灯战略。

       

      微软的两位创始人艾伦与盖茨,联手开创了计算机领域的一个新时代,但在把握未来趋势上,艾伦明显强于盖茨。在微软创立前,艾伦急于开展自己的事 业,而盖茨始终担心荒废学业,让父母担忧。盖茨曾回忆:“当时如果不是艾伦描绘的蓝图打动了我,也许我还会呆在大学里,那么以后所有的故事就不会发生了, 我甚至怀疑自己当时是不是太冲动。”

       

      艾伦在互联网发展之初就认识到了全球终将连成一体,他将之称为“连线世界”。他说:“PC业的崛起带来一次财富机遇,如今信息高速公路是另一次浪潮,但一个人很难同时赶上两次浪潮。”艾伦这句话似乎是给微软在线下了谶语。

       

      盖茨只是觉得互联网有发展前途,但如何开展,他似乎心里没底。所以,我们看到微软尾随过美国在线,尾随过雅虎,尾随过谷歌,整个扮演了“起大早 赶晚集”的角色。和软件领域不同的是,互联网领域变化速度极快,在你把尾随的对象模仿得惟妙惟肖之前,更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会出现,从你面前超车而过。互 联网领域的变化常常翻天覆地,但却没有事前的明显迹象为这种变化敲响警钟。

       

      2008年5月,前微软在线业务负责人凯文·约翰逊(Kevin Johnson)在一份备忘录里告诉员工:“事实上,我们到现在都没有真正进入这个领域,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停留的时间要比想象的长。”

       

      《不小心挣下亿万身家》的作者劳拉·里奇在书中写道:“微软之所以能够被载入商业史册,就是因为其操作系统的成功。”而在互联网领域,能够载入 史册的目前看来有美国在线、雅虎、MySpace、谷歌、Facebook,没有微软在线,不是因为那些企业曾成功过,而是因为其独特的创新。